應用

技術

物聯(lián)網世界 >> 物聯(lián)網新聞 >> 物聯(lián)網熱點新聞
企業(yè)注冊個人注冊登錄

人臉識別——該潑點冷水了

2019-11-06 09:54 流蘇是蘇蘇

導讀:很難想象,作為前沿高科技之一的人臉識別技術,竟然會被一群孩子和幾張照片給打敗。畢竟,人臉識別的出現(xiàn)是在提高賬戶安全性的前提下,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。

僅需一張打印的照片,就可以直接從快遞柜中取出快遞,這樣的人臉識別你敢用嗎?前段時間,嘉興上外秀洲外國語學校一群小學生拿著父母的照片,不需要取件碼就可以堂而皇之拿到快遞。

然后,有人也對此進行實驗,結果令人深感恐懼:通過打印好的照片,幾乎只需一秒鐘的時間即可識別成功,連續(xù)實驗5次,其中4次成功,而失敗的那一次據(jù)說是因為照片沒拿穩(wěn),導致未能識別。

很難想象,作為前沿高科技之一的人臉識別技術,竟然會被一群孩子和幾張照片給打敗。畢竟,人臉識別的出現(xiàn)是在提高賬戶安全性的前提下,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。

人臉識別的風口

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看,人臉識別在各個行業(yè)的應用都做到了這一點。就拿快遞柜來說,有了人臉識別取快遞刷下臉即可完成驗證,不論是效率還是體驗感都比輸入取件碼要好很多。

人臉識別也正是因為能夠有效提升用戶體驗,才能有如此快速的發(fā)展。如今人臉識別已經不再是一個概念,早已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譬如在超市購物后,我們不用在收銀臺排著長長的隊伍,不需要在口袋里裝著現(xiàn)金,甚至不需要拿出手機,直接通過支付寶人臉識別支付即可。

又譬如在機場和火車站安檢,乘客僅需進行人臉識別即可進入,極大的提高了乘客進站的效率和體驗感。

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。隨著人臉識別的技術不斷成熟,開始大規(guī)模應用于智慧城市、公共安全、軌道交通、政府治理及交通等行業(yè)。

根據(jù)新思界產業(yè)研究中心發(fā)布的《2019-2023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(yè)深度研究及市場投資風險咨詢報告》顯示,自2014年以來,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規(guī)模始終保持高速增長趨勢。同時,國家持續(xù)國家持續(xù)出臺利好政策,也大大推動了人臉識別在金融、安防、醫(yī)療等領域的應用,為中國人臉識別行業(yè)奠定了基礎。

據(jù)測算,2018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(yè)市場規(guī)模突破100億元大關。隨著人臉識別技術在各行業(yè)應用滲透的不斷深入,預計2019年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(guī)模甚至將突破120億元,增長速率高達20%。

毫無疑問,人臉識別已經是未來的風口之一,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臉識別落地應用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。

但是,如此迅猛的發(fā)展形勢真的沒有問題嗎?

古語云,欲速則不達。一路狂奔的人臉識別看似風光無限,卻不得不讓人擔心風光的背后是不是藏著一顆巨大的雷,快遞柜人臉識別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。

人臉識別別落下“安全”

安全是人臉識別的基礎。

隨著人臉識別技術不斷發(fā)展應用,這句話似乎已經被拋之腦后。越來越多的企業(yè)日漸注重人臉識別的用戶體驗,亦或是追逐人臉識別的技術噱頭,卻忘了人臉識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更“安全”。

那么,問題來了:人臉識別真的安全嗎?畢竟若是基礎打的不牢靠,上面的閣樓哪怕再漂亮、再巍峨,也不過是水中月、鏡中花而已。

在10月24日舉辦的GeekPwn2019大賽上,極客們僅僅用一張A4紙(對抗樣本)就輕而易舉的騙過了號稱“目標檢測網絡的巔峰之作”的YOLOv3檢測系統(tǒng),完成在鏡頭下“隱身”的挑戰(zhàn)。

而TSAIL戰(zhàn)隊在第三關“人臉識別攻擊”中,更是直接用圖片欺騙了Clarifai人臉識別系統(tǒng),讓AI將黃健翔識別成了“美國第一千金”伊萬卡?;叵肫?018年極棒大賽上,最強大腦主持人蔣昌建老師也曾遭遇此類情形,被AI認作為阿諾德·施瓦辛格。

看來,人臉識別系統(tǒng)并沒我們想象的那么安全,不僅“看”不見人,甚至還有高度的“臉盲癥”,而這樣的安全性又如何讓用戶安心呢?

人臉識別在GeekPwn2019大賽上的表現(xiàn),還真是應了那句酷炫的臺詞,“你能看到的東西都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”。倘若犯罪分子針對人臉識別的漏洞進行攻擊,豈不是可以為所欲為?

如果說GeekPwn2019大賽技術性太強,那么人臉識別在手機上的表現(xiàn)又如何呢?

如今智能手機基本都上線了人臉識別功能,除了解鎖手機之外,很多人也會拿這些技術用于支付。

近日,有記者使用 3D 打印技術攻擊手機的人臉識別功能,在一通測試之后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石膏「人臉」竟可以破解四種流行旗艦手機的 AI 人臉識別解鎖功能,而 iPhone X 不為所動。

總共5款手機,其中4款被石膏臉成功攻破,通過率竟然高達80%,由此可見,不少手機上的人臉識別并沒有人們想的那么可靠。同時你也別對蘋果抱有太高的幻想,畢竟iPhone 人臉識別被攻破或破解的新聞到處都是。

而華為Mate 20 Pro 的 3D 結構光人臉識別解鎖功能也曾被破解,其原因僅僅是因為多了點胡子。這兩位長相相似,都留著胡子的用戶,其中一人錄入了自己的面部信息,隨后在手機息屏狀態(tài)下,另一人接過手機之后直接解鎖成功了。

難道說,大胡子的存在阻礙了人臉識別的掃描?

有人說,任何生物識別技術都意味著認證信息是可以復制的,所有只要有足夠資源、時間和目標的人都可能試圖使用技術來欺騙它們,蘇蘇對此深以為然。

前段時間異?;鸨腪AO換臉事件之所有受到絕大多數(shù)人的指責,無非是ZAO可以獲取人的面部信息,并由此可能引發(fā)相應的安全事件。

反過來想想,通過獲取人臉圖片就有可能導致人臉識別不安全,豈不恰恰說明了人臉識別的安全性依舊是個大問題?

畢竟,互聯(lián)網時代,人臉照片獲取實在是太過簡單,朋友圈、微博自拍照隨處可見,再不濟淘寶上花點小錢可以直接買一整套。

人臉識別還有“隱私”嗎?

除了手機和支付以外,人臉識別應用最廣的場景莫過于公共場所和校園之中。其中人們討論最多的大概就是智慧教育解決方案,利用人臉識別、表情識別等技術,記錄學生行為、表情、專注度、前排上座率等多維度課堂數(shù)據(jù),輔助教學評估。

2018年4月,重慶某中學啟用了人工智能分析評估系統(tǒng),該系統(tǒng)通過觀測學生細微的表情變化,來判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:“專注度高的學生占比35%”“思考學生占比29%”“疑惑學生占比18%”“不理解學生占比3%”。

杭州某中學也使用了“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(tǒng)”,系統(tǒng)每隔30秒進行一次掃描,針對學生們閱讀、舉手、書寫、起立、聽講、趴桌子等6種行為,再結合高興、傷心、憤怒、反感等表情識別,分析出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狀態(tài)。

如今,引入智慧教育解決方案的學校不在少數(shù),且大多為小學、中學,甚至還有不少學校開始嘗試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于學生的日常管理。

一時間,人臉識別進校園好像成了一件很時髦的事情。

先不說人臉識別系統(tǒng)是否真的有助于教學,此舉是否有侵犯學生隱私和尊嚴的嫌疑呢?有人說教室屬于公共場所,安裝人臉識別攝像頭是不違法的。

在蘇蘇看來,此舉雖然不違法,但是學生應該擁有起碼的知情權和選擇權。而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來分析學生的上課效果,勢必要采集海量的面部數(shù)據(jù),那么這是否涉嫌侵犯學生和老師的肖像權呢?而如此海量的人臉面部數(shù)據(jù)如何存儲、使用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,一旦出現(xiàn)信息泄露事件其后果不堪設想。

筆者從不懷疑AI能夠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,然而當下技術應用似乎過于快速,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安全和隱私問題。

學校是否也應該停下來想想,人臉識別系統(tǒng)究竟能給教育帶來多少真正的輔助作用?畢竟,沒有人愿意時時刻刻處于被監(jiān)控狀態(tài),學生不愿意,老師也不愿意。長時間處于此類狀態(tài)甚至還有可能讓學生養(yǎng)成表演型人格,增加學生心理壓力,反而降低學習效果。

9月5日,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也表示,希望學校非常慎重地使用這些技術軟件,“包含學生的個人信息都要非常謹慎,能不采集就不采,能少采集就少采集,尤其涉及個人生物信息的”。

日前,微軟已經悄然刪除其最大的公開人臉識別數(shù)據(jù)庫——MS Celeb。MS Celeb數(shù)據(jù)庫2016年建立,微軟描述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公開面部識別數(shù)據(jù)集,擁有超過1000萬張圖像,將近10萬人的面部信息。這些數(shù)據(jù)信息被用于培訓全球科技公司和軍事研究人員使用的面部識別系統(tǒng)。

微軟此次刪除人臉數(shù)據(jù),最直接的考慮,就是擔心侵犯公眾隱私權。因為微軟是通過“知識共享”許可來抓取圖像和視頻中的人臉信息的,并不一定直接得到了照片與視頻中的人物的授權許可。

但更重要的是,微軟刪除這個數(shù)據(jù)庫,有其他更深層次的考慮,那就是人臉識別有可能侵犯公民權利和隱私。

人臉識別和隱私保護法律沖突嗎?

如果說人臉識別是否涉及侵犯隱私問題尚且處于爭議之中,那么,人臉識別是否和當下日益嚴格的隱私保護法律沖突呢?

2019年8月,瑞典數(shù)據(jù)保護機構(The Swedish Data Protection Authority,簡稱DPA)對當?shù)匾凰咧虚_具了《歐盟通用數(shù)據(jù)保護條例》(GDPR)的罰單,原因在于該高中使用人臉識別系統(tǒng)記錄學生的出勤率。

事實上,歐盟GDPR對于生物特征數(shù)據(jù)的收集和處理作出了明確規(guī)定,也就為面部識別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法律規(guī)制準則。

瑞典DPA認為學校的數(shù)據(jù)搜集行為有違必要性原則,且學校的數(shù)據(jù)收集行為缺乏正當性依據(jù),明顯違反了GDPR第9條的規(guī)定。

無獨有偶,美國第九巡回法院在一項裁決中表示,面部識別技術對公民隱私的傷害是具體的,違反了伊利諾伊州的《生物特征信息隱私法》(BIPA),因此同意伊利諾伊州的一名用戶以濫用面部識別技術為由起訴Facebook。為此,F(xiàn)acebook可能面臨每位用戶1000至5000美元的罰款,700萬用戶最高可達350億美元。

而舊金山甚至禁止地方機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,并規(guī)定城市機構在購買其他類型的監(jiān)控技術之前獲得城市議會批準。此后,馬薩諸塞州的薩默維爾市和加州的奧克蘭市也分別在今年的6月和7月出臺了禁止政府使用面部識別技術的法案。

很明顯,人臉識別技術的信息采集去年頒布的GDPR有著明顯的沖突,某種程度上也不符合伊利諾伊州的BIPA的相關規(guī)定。隨著各國對于隱私信息保護愈來愈嚴格,人臉識別技術必定要符合法律法規(guī)。

2017年6月1日,我國《網絡安全法》開始實施,明確將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納入個人信息范圍。其中第四十一條規(guī)定,網絡運營者收集、使用個人信息,應當遵循合法、正當、必要的原則,并經被收集者同意。

如此看來,人臉識別收集個人面部信息似乎也不符合我國《網絡安全法》的相關要求。

結 語

如今,人臉識別處于風口上,技術應用也開始進入“井噴”發(fā)展時期。其中,“掛羊頭賣狗肉”的產品并不少見,人臉識別產業(yè)明顯存在泡沫。譬如市面上常見的“人臉識別考勤機”,只需臉部采集數(shù)據(jù)吻合六成以上便認為是同一人,其技術可想而知。

所以說,現(xiàn)在是時候給火熱的人臉識別潑點冷水了。

人臉識別是未來的發(fā)展趨勢,但當下卻不應該一味只追求市場應用,而忘記了修煉好內功,把基礎打牢、打扎實。如此好的技術,可千萬別因為一時之快而有所折損,讓用戶失去信心。

歷史不止一次的告訴我們,速度太快容易出問題。當初袁紹不信,火急火燎進攻曹操,結果飲恨于官渡;后來曹操也不信,輕騎日行三百里追擊劉備,猴急的想要拿下孫劉,結果痛哭于赤壁。